2023年起,重庆市在市委书记袁家军的指导下,深入数字化改革工作,以数字化引领开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新局面。2023年4月底数字重庆建设大会召开,提出聚焦“一年形成重点能力、三年形成基本能力、五年形成体系能力”目标,加快建设“1361”整体构架,形成一批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重大应用,打造引领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市域范例。
数字重庆建设的整体构架是 “1361”
第一个“1”: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
“3”:数字化市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区县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镇街基层治理中心一体部署
“6”:数字党建、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法治“六大应用系统”
第二个“1”:构建基层智治体系。
4月25日,重庆市委书记、数字重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袁家军在数字重庆建设大会上与全市干部分享交流了数字化变革的方法论(“V模型”、数据共享模型、业务协同模型、系统重塑“三张清单”方法、体系框架方法、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方法),为将重庆打造成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市域范例提供了方法指南。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理顺整体局部关系。任何一项工作,一旦体系不清、内涵不明,就会表面上看起来干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没有干在实处、搔到痛处、产生益处,群众观感就是形式主义多、实事求是少。彻底改变这样的做事风格,就要用好“V模型”统筹谋划工作,对“一件事”政务服务进行业务拆解、流程再造,科学细化量化业务,不断提升工作颗粒度。
“V模型”就是充分运用“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将复杂巨系统层层拆解至最小单元,找到各个最小单元之间的联系,再将各个最小单元拼接成系统整体。只有经过“自上而下”的拆解,再经过“自下而上”的综合,才能弄清复杂巨系统的原貌,才能找到正确科学执行一项工作的“施工图”。市级各“条条”、区县各“块块”在业务拆解时,不能想当然、拍脑袋,要组建懂政治、懂业务、懂技术的专家智囊团队,坚持科学论证、合理分解,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决防止业务拆解“以包代建、一包了之”。
二是坚持整体智治,激发全员各级动能。系统越是复杂,就越是涉及到众多部门配合才能完成,就越是要可视化,让每个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清晰地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对整体有什么贡献、要负起什么责任。
通过“V模型”对复杂巨系统进行细化拆解、综合还原后,要应用体系框架方法和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方法服务好具体业务全流程办理。体系框架方法就是要对所处理的业务进行细化分解,通过可视化的体系框架图让每个人一目了然地通览全局,解决责任链条上的行政人员整体感模糊、获得感不强等问题。
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方法就是聚焦保障一件事情能够从始至终服务到底,全面压实“一件事”上的责任链条,合力保障政务服务贯通到底。市级各部门、各区县在具体操作层面,要坚持典型引领、试点示范,一地创新、全市共享,从核心业务入手,重点抓住“一子落、满盘活”具有放大、叠加、乘数效应的关键工作,特别要解决好紧急高频事项,真正让企业、基层、群众切身感到快捷便利。
三是坚持多跨协同,疏通体制机制卡点。改革进入深水区,就是指业务部门内部能解决改革的事项都已经基本解决完毕,重要的是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五跨事务”如何集中攻坚。系统重塑“三张清单”方法是梳理存量业务、找到改革突破点的方法论利器。
“三张清单”分别是指重大需求清单、多跨场景应用清单和重大改革清单。
重大需求是群众、企业、基层等反映强烈的需求。只要政府服务供给和重大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落地场景。
如果该项业务完成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协作配合,就可以运用数据共享模型和业务协同模型,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方式解决具体问题,也就形成了多跨场景应用清单。
当然,在现实运行过程中,可能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都有堵点卡点,这就需要进行改革,也就形成了重大改革清单。系统重塑的关键是改革,改革的关键是找准阻碍重大需求对接落地落实的小切口。如果改革没有找准业务流程中的卡点,而是凭空想象、主观设计,那就没有将改革利剑落到矛盾焦点之处。
四坚持迭代升级,贯彻“一体化”“一张图”。零敲碎打的数字化变革不仅造成主建单位各自为政“多张皮”,而且存在海量重复性建设。
数字重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必须要坚持整体规划、一体推进,按照“迁移一批、迭代一批、开发一批、谋划一批”原则清理存量、做优增量,统筹迭代重要应用,实现政务服务一体化供给。此外,社会作为开放复杂巨系统,其自身是不断演化变动的。各类数字应用上线后,要时刻跟进实际形势和现实需求变化,坚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杜绝一劳永逸的惰性思维,沿着既定方向不断更新优化应用功能和操作流程。
从当前形势任务看,凝聚集体智慧的《数字重庆建设总体方案》已经出台,全市在文件指导下已经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但是,接下来取得的初步成果还仅是数字重庆1.0版本,各方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在实干中迭代、在迭代中完善,以“改革没有局外人”的责任感、“改革永远进行时”的紧迫感接续推进数字重庆建设行稳致远。